365天,从清晨到深夜,从热浪滚滚到寒风凛冽,上百项检修项目,上万个零部件,每天保障数百架次航班进出港。别人的旅行箱,他们的工具箱;别人的年夜饭,他们的员工餐……我们将走进机务人,零距离感受机坪“摆渡人”的工作点滴。
“机组您好,拖车已经挂好,飞机准备推出,请松刹车。”
清晨6点半,在重庆江北机场机坪219号停机位上,华夏维修航线技术员、哈德洛克班组成员陈杰与机组简单沟通后,一架A320客机被缓缓推出,这是当天最早出港的航班,即将飞往云南文山。待飞机推出到规定的位置,陈杰与刘昶挺直地站在飞机前客舱门与机翼末端的交叉线处,高举右手向飞机不停地挥手,直至飞机后客舱门滑过后,他们才缓缓转身离开。
“挥手除了表示对机组和旅客的尊重,最主要目的是告诉机组飞机一切准备就绪,各项检查已经完成,飞机可以顺利起飞。”机务小哥解释说,公司对接机和送机都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,其中也包括了挥手的动作和何时可以离开。“飞机开始向前滑行前,机务要观察飞机启动后是否出现故障,以确保安全。”只有收到机组的滑出手势,确认飞机没有故障后,机务人员才能离开。
与此同时,在隔壁的221号停机位,班组唯一的女机务、“00后”小姑娘许雅倩还在忙碌地进行航前收尾工作,该航班将于6点50分起飞。在这之前,她才刚忙完凌晨1点40分最晚落地航班的航后勤务和周检等工作,完成之后没有半刻停歇,个子小小、长相文静的她利落地扛起一个梯子工具,快步来到了这里继续工作。
早上约6点半至7点半期间,是从重庆出港的航班最密集的时候,当天早上就有10余个航班出港。于是早上4点多到7点多也是重庆航线团队最忙碌的时候。此时天空朝霞满天,机坪上身着蓝色反光背心的人影匆忙,当天机坪风势较大,把机务们的头发吹得有些凌乱,大家仍专注地拿着工卡,时而抬头望向飞机,时而弯腰埋头专注作业,表情里透着专业和娴熟。
这些忙碌的身影里也包括陈峰。作为一名军转机务和党员,他的技术实力和工作作风一直过硬。也作为航线团队里少有的ARJ21飞机放行资质人员,此刻的陈峰不仅要带着新人忙着航前勤务工作,还要来回奔走负责几架ARJ21飞机航班出港的放行工作。
时间回溯到10小时前,晚上20点30左右,哈德洛克班组的第一批成员陆续到达机库航线办公室,孙龙香与刚上完白班的班组进行工作交接,他熟练地清点21项维修工具、整理工作卡薄、了解后续工作事项等,并对大家当晚的工作进行分工。其他成员到岗后则第一时间打开后台系统,了解当晚的航班信息、工作计划和重点工作等。
随后,哈德洛克班组成员都有条不紊的“动”了起来,有的去往机坪开展航班保障,有的去检查飞机轮车和维修工具,有的与大修部等部门沟通协作工作事项。而完成前序白班的几位机务并未按时立即离开,21点30分,认真处理完余下的工作后,他们才拿着还没来得及吃的晚饭外卖缓缓离开了岗位。
班组长袁建介绍说,目前,重庆航线团队共有4个班组(含哈德洛克班组),每个班组31人,大家白晚班轮流保障着每天的航班生产运行。
与白班不同,晚班有着另一番紧张有序的景象。随着公司航班量的恢复,仅一个晚班都要保障约30个航班的进出港,还有第三方外航的接送机及放行工作,还时常要去往T3保障国际航班,此外还有例行工卡任务、以及处理鸟击等临时排故任务。
在正对面的停机位,许雅倩和张一正在保障顺丰货运航班的送机勤务工作。“货运航班大多都是在晚上起飞,我们时常要保障长龙、顺丰的勤务或放行工作。”许雅倩说。
时间来到凌晨时分,在408号停机位上,李鑫和崔维港协作开展着G54618航班的航后工作,除了常规的勤务工作外,李鑫还按照当晚的工作安排,取下了飞机上的防风沙设备。“一般飞往新疆或者有发布风沙预警的机场,都会用到防风沙设备,我们要提前为这些航班准备到位。”崔维港则熟练地完成了机上扩音器电池的更换。“扩音器电池需要定期更换,以便机组正常使用。”
同时,在一架ARJ21飞机上,王林正小心翼翼地擦拭清洁驾驶舱的镜面,并打着手电筒仔细查看镜面有无裂痕和隔窗处有无脱胶现象。“这是航后必须做的一项工作,每一个小细节都关系到飞机的安全。”王林说,机组反映说该架飞机的驾驶舱有噪音问题,把航后勤务工作完成后,他要赶在今晚处理好这个问题。
凌晨1点40分,最后飞回重庆的航班缓缓落地滑行,许雅倩双臂伸开,在腰部上下摆动指挥棒,示意飞机减速进入,左右划动,示意飞机靠左或靠右转弯。飞机停稳后,她和同事将轮挡放置在飞机轮前,示意机长松手刹。
按照公司规定,机务必须至少提前15分钟赶到指定停机位等候。在等候期间,许雅倩和同事并不闲着,她们有的埋头绕着停机位转圈认真地察看地面,有的去拖梯子,有的仔细检查停机区域有无FOD(外来物),有的忙着摆放轮挡、标志桶等……一切操作都显得训练有素、紧张有序。
2点半,罗津川、许雅倩和张一开始配合开展电气飞行控制系统(EFCS)操作检查,检查清单上罗列着上百个操作流程以及每一项操作对应出现的结果。操作到一半的时候,三人发现某个步骤的操作结果没有对应上,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,他们毫不犹豫地退回第一步重新开始操作检查。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、也不能怕麻烦,必须按照清单的指示来做。”罗津川说道。
大到发动机检修,小到修理机上的热水壶,哈德洛克班组机务们的工作丝毫没有停歇。他们时而在机上测试检查,时而在机下打着手电细致地观察机身,时而钻进狭小的空间内查看部件;时而单独做着自己的工作,时而在一起配合作业,时而通过耳机互通机内机外的信息……时间一点一滴流逝,天色也逐渐由墨黑转为墨蓝、再到灰白,晨曦微露。
直至早上9点,完成手上工作的哈德洛克班组成员陆续回到航线办公室,准备开展工作梳理汇总和后续交接工作。
“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,切实抓好航空安全工作”几个红色大字和“你敢让家人坐你修的飞机吗”墙面标语格外醒目,述说着机务工作的一丝不苟。与接续的白班班组完成了交接后,新一轮的忙碌又即将上演。
说到哈德洛克班组的名称,许多人感到好奇或者觉得有点拗口。实际上,哈德洛克是一个著名的螺丝钉品牌。“这正好象征着我们机务人的职业性质和内在精神,我们希望自己做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,丝毫不松懈、永远铆在战位上。”班组长袁建是一名拥有12年经验“老”机务,亦是一名入党12年的“老”党员,解释班组名称的时候,他的眼神满是坚毅和坚定。班组里人才济济、新老搭配,既有三机型放行资质的张永生、出名的技术能手刘火荣、国产民机ARJ21飞机技术骨干陈峰等,也有刚毕业就来到华夏,才正式转正为航线技术员的新人。
机务工作毫无疑问是枯燥且艰苦的。说起人们调侃的“只有冬夏,没有春秋”的重庆天气,袁建也有些无奈:冬天还好一点,穿厚点问题不大,但夏天就麻烦一点,40℃以上的天气在重庆是“家常便饭”,一望无际的停机坪犹如一个滚烫的铁板,地面温度甚至直逼70℃。夏天一线机务的劳动强度有多大?袁建说了几项工作时间里统计的数据:一是一个班就要喝掉3到4升水,二是要顶着太阳走近三万步。除了高温之外,夏季还要面临频繁的蚊虫叮咬;雨天里里外外、上上下下都会被淋透;还要忍受飞机轰鸣的噪音、刺鼻的尾气……
“但是,这份苦受得值,这份责任我们该担着。”袁建告诉我们,在前几日的工作中,班组成员就检查到了一个不易发现的故障,这也是ARJ21机队首次出现这样的故障,班组成员陈峰带队与定检人员协作,花费约5个小时圆满完成了排故,顺利恢复飞机的适航性,这架国产民机将继续载着旅客平安地走向“诗和远方”。
机务们默默地穿梭昼夜和风雨中,工作平凡又繁琐,也时常不被“看见”,但机务们有着自己的坚守信念和自豪感。陈峰说,每次完成一项排故任务,每次在放行单上严谨地落笔,每当看到旅客开心的笑颜,每当看到小鸽子平安地翱翔蓝天,内心那种快乐和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。
袁建说,机务工作虽然平凡,但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细节,总会创造不凡的价值。正如汪国真诗歌里写到的那样——我们不停地走着,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……